大型纪录片《大江南》启动制作,SMG开启江南历史影像全球征集
追寻挖掘“上下五千年”的江南文化
【资料图】
■本报记者 张熠
在中国文化中,“江南”是一个专有名词,它营造了长江下游地区人们的集体乡愁。这里自然风貌多样,人文底色厚重,大气、包容、开放、务实是它的底色。今天,该如何认识江南、叙述江南?昨天,大型纪录片《大江南》暨江南影像全球征集启动仪式在上海苏河湾天后宫广场举行。近在咫尺的天后宫古戏台与蜿蜒流淌的苏州河,某种程度上亦是江南文化的见证者。
为什么是“大江南”?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大江南》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出品、市委外宣办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负责制作。纪录片共9集,每集50分钟,将聚焦江南这片土地和热土上的人民,展现江南历史、江南文化、江南人文精神和未来发展的恢弘长卷。同时,该片与新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关注文化传承发展,生动展现和传扬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通过寻访大江南,挖掘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密码。纪录片预计于2025年底完成并播出。
为保证纪录片品质,节目组组建学术顾问团队,李天纲、戴鞍钢、胡晓明、张济顺、周振鹤、陈建华、丁学良、游汝杰、陈麦青等知名学者将为纪录片提供学术支撑。
“大江南之大,是它的有容乃大、百川归海。从文明起源来看,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真正开端。加上晋代开始的衣冠南渡,其实是带着中原文化最先进的典籍、人才抵达吴地,这也成了江南文化的根脉。从这个意义上看,大江南是中国的江南。”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胡晓明说,不仅如此,大江南也是亚洲的江南,乃至世界的江南,“越南、日本、韩国的纺织工艺等技术,都是从江南带过去的。所以大江南有许多可挖掘的文化内涵。”
在复旦大学教授、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纲看来,江南是一个国际题材。“孟德斯鸠把长江三角洲和莱茵河三角洲做对比,这说明江南本来就有一个世界的形象。”他认为,江南在宋代的代表城市是杭州,明代是南京,清代是扬州和苏州,“上海开埠以来,其实就是把江南文化融汇到上海。所以《大江南》的制作会引起一些世界性的效应,这是值得期待的。”
“关于江南的题目太宏大了,我们希望借助专家力量去做这件事。”《大江南》总导演徐冠群介绍,目前项目进展到专家沟通阶段,下一步将前往长三角各大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实地调研。他透露,纪录片第一集以《上海有江南》开篇,讲述上海与江南的形成以及古今之关系;第二集《江南五千年》则讲述从河姆渡、良渚至今的伟大创造。
江南影像全球征集项目启动
自宋代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别具气质的区域文化,在思想、文学、艺术和经济等领域独树一帜。这是历史上的江南。而观照当下,地处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长三角区域,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这得益于江南文化的滋养。
近年来,随着散落在全球多个影像资料机构的江南历史影像不断被发现,人们对江南近现代面貌有了全新的、更为感性的认识。
上海音像资料馆(暨版权资产中心)长期以来把收集和研究上海和江南历史影像资料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自1895年电影技术诞生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许多外国电影人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内地,记录并留下了珍贵的江南近现代最早活动影像。
据悉,目前留存最早的上海历史影像拍摄于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最早的杭州影像拍摄于1900年(法国百代公司),而在抗战胜利后不少江南小城(如常熟、太仓)也都留下了生动的彩色影像。
这些历史影像目前都完好地保存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库房里。
在纪录片《大江南》启动制作的同时,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上海音像资料馆将联合开展江南历史影像的采集研究和开发利用。在充分研究整理的基础上,未来将推出江南历史影像资源库,供学术研究机构及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查阅使用。同时计划与长三角地区各大文博单位合作,面向全社会开展江南影像的播映、展览等公益性服务。
江南历史影像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对其进行系统性收集研究与再利用的意义重大。同天,上海广播电视台向全球电影资料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个人收藏家发出征集通知,希望能够收获更多、更丰富的20世纪初至今的江南历史影像;此外,也将与国内外拥有江南历史影像的收藏者合作,开展抢救性的影像修复和收集保存。
(来源:解放日报)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