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间债市呈现出窄幅震荡的格局,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2.82%附近。
【资料图】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身处“稳增长”目标驱动政策做出较大调整的背景下,2023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料进一步下降,这意味着债券的确定性溢价将压缩,总体或难言乐观。
债市呈现修复行情
受资金面宽松的影响,近期债市收益率一改前期上攻势头,有所回调。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3日收盘,银行间SKY_10Y行至2.82%一线,较2022年12月6日的2.92%大幅回落。
“最近利率能够克服理财赎回影响,再度出现明显下行,主要原因在于资金面的超预期宽松。”一位机构交易员告诉记者,“管理层关于‘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的表态,被市场解读为后续流动性环境大概率将呈现出中性偏松的状态。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又再次强调‘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个人预计,央行于2023年(至少1、2月)保持流动性宽松的态度较明确。”
根据券商统计,1月市场中的流动性缺口预计为22046.75亿元。而历次春节前,央行一般会采取降准或加大逆回购投放力度等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我们认为,2023年春节前央行也会加大逆回购规模进行对冲,同时可能指导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德邦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亮说,“资金宽松状态可能会持续到经济数据明显上行之前,短时间内,债市利率——特别是短端利率依然有下行的空间。”
更有部分乐观的机构表示,尽管当前地产利好融资政策频出,可仅能缓解行业短期资金压力,想要看到整体复苏,仍有赖于销售回暖,但在居民购房能力和购房意愿不足的情况下,2023年的商品房销售或难有大幅回升。如果基本面依旧偏弱,那么货币政策有必要维持宽松,甚至需要进一步引导利率下行,而这将对债市表现构成支撑。
市场心态依旧审慎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拉长时间维度考量,对后市持审慎态度的机构依然占据主流。
针对“未来3个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会触及什么水平”的问题,中金公司进行的最新债市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5%)的投资者认为未来3个月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会高于当前水平。其中,投资者的主流预测区间为2.9%至3.0%(占比28.32%);认为能突破3.0%以上的投资者占比达27%。
“以年为周期看,市场的基本面逻辑已经从‘弱经济’转化到‘强预期’,对2023年债市不利。”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称。
首先,整个债市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再次走入对利空敏感、对利多麻木的阶段。短期内即使出现由于疫情冲击导致的经济数据下行,债市也会由于无法证伪政策效果,判定“短多长空”而不敢持续做多。
其次,当前经济政策的转向趋于长期化,这种无法证伪的“强预期”持续长度可能远超2023年1季度,直接和经济在二季度以后的正式恢复完全连接起来,不给市场情绪反应“弱现实”的时间窗口。
再者,由于经济政策变动造成大类资产定价的相对变化,市场对风险资产偏好可能增加(市场预期有利于权益和转债,不利于利率债)。
最后,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虽于短期内缓和了债市情绪,构筑了年内第二个资金利率低点,但中期压力尚未缓解。
综上,覃汉预计,2023年银行等机构对债市的主动配置需求会相对收敛——大概率将弱于2022年。毕竟,若2023年国内经济如期恢复,则信贷扩张会使得银行间“被动宽货币”减退,使资金流出债券市场。
中信建投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曾羽亦表示:“随着宽信用进程不断推进,我国信贷恢复势头明显,政府债供给充裕,基建、投资带动作用明显。宽信用进一步加速将使得市场风险偏好升高,要求风险回报收益率提升,带动债券收益率上行,价格下跌。”
短期建议暂缓操作
总体上,眼下业界之于股债强弱的切换已经没有太大分歧。这意味着债市的企稳只是对短期急跌的修复,并不足以促成反转的基础。
根据中金公司的调查,针对“未来三个月最看好的大类资产”问题,选择A股、港股的受访者占比均有不同幅度提升,分别升至66%和33%;选择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的投资者占比则有所回落,至27%。显然,受近期防疫政策优化和地产支持政策出台影响,投资者对2023年国内经济动能修复抱有较强乐观预期,这也将促使各机构的风险偏好进一步抬升。
由此,聚焦到债市布局层面,“2023年在经济复苏强预期中,对债券进行持续单向买入危险性较大。”覃汉说,“同时,鉴于整体债市可能由2022年二、三季度的中枢下移震荡转为中枢上移震荡,因此捕捉短期机会还是建议等待债市利率再次出现短期中充分的上行。”
“我们判断,元旦后,随着国内生产生活逐步从疫情中恢复,信贷开门红和专项债提前批陆续启动发行,资金面宽松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收敛。”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称,“由此,节后交易建议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